每年的4月20日是“国际痛风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为“数字改变痛风”,这一日期的设定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,即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,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>420μmol/L。
一、认识痛风
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,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尿酸升高,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、滑囊、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。近年来,中国高尿酸血症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,总体患病率为13.3%,患病人数为1.77亿,我国痛风患病人数已超过8千万。
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。---它来势汹汹,常表现为夜间突发的关节红肿热痛,犹如刀割,令人难以忍受。然而,痛风的危害远不止如此,长期高尿酸血症还会损害肾脏、心血管等器官,增加肾衰竭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二、痛风防治需关注的核心问题
1. 高尿酸血症的隐匿危害:痛风仅为临床表现,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结石、慢性肾病,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,定期监测是非常必要的。
2. 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双刃剑:高嘌呤饮食(动物内脏、浓肉汤、酒精、海鲜)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因素之一,但单纯忌口,血尿酸水平仅能降低约10%。因此,需结合药物干预和运动管理策略以实现更为有效的血尿酸控制。
3. 急性发作和慢性损伤的平衡:在痛风急性发作时,主要以止痛治疗为主,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、糖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,此时不建议立即进行降尿酸治疗,因为可能会加重疼痛。度过急性期后,需开始降尿酸治疗。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别嘌呤醇、非布司他等,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尿酸生成或增加尿酸排泄。同时,患者需碱化尿液,以增加尿酸排泄,减少肾结石的产生。
4. 并发症的早期筛查:痛风患者需定期进行肾功能、血糖、血压检测及关节影像学评估,以预防多系统损伤的发生。
三、数字技术如何革新痛风管理?
2025年“数字改变痛风”主题聚焦科技赋能,借助数字化科技,推动智能工具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,通过“监测-预警-教育”闭环,帮助患者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的转变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:
1. 智能穿戴设备:患者可通过佩戴智能手环、尿酸监测仪实时监测尿酸水平,数据同步至手机APP,生成动态趋势图;结合饮食、运动记录,提供个性化建议(如“今日尿酸偏高,建议减少海鲜摄入”)。可以避免频繁抽血检测的麻烦,及时调整生活方式,降低急性发作风险。
2. 数字化患者教育平台:我院公众号以及抖音平台会定期以短视频、图文等形式普及低嘌呤食谱、运动技巧、用药规范等内容;并且我院互联网医院支持在线问答,患者可以在线联系专科医生,及时获取健康知识及诊疗建议,增强自我管理能力。
3. 医疗信息化:目前我院实行电子病历系统,就诊时医生可全面查看患者的既往病史、检查结果、治疗记录等信息,快速准确的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,同时,方便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,跟踪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评价。
4. 痛风管理APP:患者可下载痛风管理相关APP(如:痛风全程管理、再见嘌呤、痛风管家等),通过输入年龄、体重、饮食习惯等数据,AI模型预测未来3-6个月的痛风发作概率,推送干预方案(如减重目标、药物调整建议)。通过提前预警高风险人群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
四、痛风高危人群自测
1.长期饮酒、肥胖、嗜肉及海鲜者
2.有痛风家族史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肾病患者
3.体检发现在正常饮食状态下,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男性大于420μmol/L,女性>360μmol/L(绝经后女性的参考范围与男性趋同)。
若符合以上任一条件,建议尽早筛查干预!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吁更多人重视痛风这一健康问题,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,倡导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,帮助您远离痛风困扰。